当前位置:豪杰书院>历史军事>寒门之士[科举]> 第247章 247 尘埃落定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47章 247 尘埃落定(1 / 1)

第二百四十七章

陈太后来时, 李太后仍在生着闷气,她明白天子来见她;意思,无非是想叫她同意柳贺入阁。

可李太后如何不明白他;心思?

天子若一门心思令柳贺入阁, 这是他;决断, 李太后也不会反驳, 可天子此番作为,却仿佛在她面前耍心机一般。

天子少时事她至孝, 她说什么都不会反驳,然而自《育言报》一事以来,他却仿佛事事都偏向朝臣,将她这个母后抛在脑后。

李太后也并非没有做好准备,只是天子这般……着实太早了些。

宫人劝她道:“太后, 陛下总是向着您;,那柳泽远纵使受他信重,可朝堂上那些大臣总是换来换去,陛下今日宠幸那柳泽远,明日便会宠幸旁人, 您何必和他小小一个臣子计较?”

“此言也不无道理。”李太后道,“只是想及那柳泽远, 我胸中仍有郁气。”

李太后这厢说完,那一厢, 宫人便报称陈太后到了, 李太后面上闪过一丝喜色:“快请进来。”

她本是泥瓦匠;女儿,当初是作为陈太后;陪嫁入裕王府;, 她虽受裕王宠爱, 但待陈太后却十分尊敬。

便是年少时二人之间都没有龃龉, 何况如今先帝已过世十年, 陈太后比先帝在世时更康健了些,她脾性正直,便常常劝说先帝勤勉朝政,反遭先帝冷落。

陈太后待当今天子若己出,她与李太后本就有少时;情谊,到如今,天子已登基十年,深宫之中,唯有二人还能常常说说话。

但陈太后身子一向不如李太后,也是因天子与李太后二人时时关怀,陈太后晚年才不寂寞。

“你平日就爱将气闷在心里,都一把年纪了,又何必如此?”陈太后道,“钧儿已到我处来说了一场了。”

李太后心中郁闷难言:“我说什么,他如今都不乐意听了。”

“钧儿是个孝顺孩子,他也不愿令你为难。”陈太后道,“我倒是觉得,他若只听你;话,如何能有为人君;担当?”

“彩凤,你可还记得我二人入裕王府之时?”陈太后喊起了李太后;闺名。

“如何不记得?”李太后叹道,“那时先皇成日活得战战兢兢,唯恐……”

那时景王还在,嘉靖皇帝为人又苛刻多疑,先皇虽为长子,却处处小心翼翼,唯恐嘉靖将景王立为太子,裕王府;用度等也丝毫不敢奢靡,先皇害怕阁臣们在嘉靖面前说他坏话,甚至给严嵩和严世藩送礼。

李太后生下了天子后才被立为侧妃,但即便有了子嗣,李太后心情也并不舒畅——天子出生后,她便为天子考虑了许多,若是先皇被废,天子这皇长孙;地位必然要动摇。

所幸那段时光已熬过来了,可李太后想起时仍是焦虑不已,就连梦中也会出现先皇被废、景王登基,进而将裕王府一家老小连根拔起;场景。

那段时日里,陈太后安慰了她许多,最能替她着想;人便是陈太后,也唯有陈太后才懂她当时遭受;磨难。

天子是嘉靖第一位皇孙,天子出生后,李太后既担心先皇;皇位,又担心天子遭遇危险。先皇过世后,天子登基,李太后之所以不能容高拱,便是担心高拱势大,或许会迎旁人为天子。

她苦熬了十数年才见到天子登基,如何能容旁人觊觎?

陈太后道:“你也替钧儿想一想,世宗皇帝在时,先皇不受世宗皇帝宠爱,处处伏低做小,即便当了天子,亦是小心翼翼,将朝政交由朝臣处置。天子已比先皇当年好许多,你若压着他,岂不是叫天子如先皇当年那般?”

陈太后说;话,李太后还是能听进去;。

何况陈太后是全心全意替她考虑,她无子无女,所倚仗;唯有天子一人,自然不会如朝臣般欲念颇多。

“钧儿所说;柳三元,据我所知,是个十分有本事;官员。”陈太后道,“我虽读书不多,却也知道,帝王要成就一番大业,必得选用能成事;官员。”

“你一贯信佛,也知佛渡世人,这柳三元在扬州治水保百姓安宁,又种了甘薯令许多百姓得以保命,正是做善人行善事,虽庇佑百姓是官员之责,但能做到;又有几人呢?”

李太后出生时,正逢武清伯家道中落,后来又遇上庚戌之变,一家人逃到京城,她不得已到了锦衣卫副千户家中当婢女,这才有机遇入了裕王府。

她知晓流离失所;滋味,也过过一阵苦日子,因而陈太后说时,她虽不发一言,其实已经听进去了不少。

何况柳贺虽处处得罪她,柳贺;本事她却还是清楚;。

别;不说,旁;官员若是得罪了她,早就在朝堂上销声匿迹了,可柳贺得罪她之后不仅保住了大宗伯之位,在朝中;声望反倒一日胜过一日。

人心不可违,这样;道理李太后也懂。

陈太后道:“你我到了这个年纪,只等着含饴弄孙了,钧儿已经成人,你越是叫他做什么,他越是和你反着来。”

陈太后这么一劝,李太后反笑出了声:“我只是十分气不过罢了。”

“将心放宽些,钧儿是个聪明孩子,朝堂;局势他必然能把握。”

陈太后这么一劝,李太后那边也就松口了,放眼宫内宫外,也唯有陈太后发话她能听得进去。

……

扬州、辽东二地有关汛情;消息源源不断传来,扬州一府可谓风平浪静,百姓虽遭了灾,但水势控制住了,便没有更大;险情。

何况一条鞭法施行后,扬州府保存着不少余粮,官府将粮食发给百姓,整个扬州府都没有百姓流离失所或至饿死,功劳报至内阁,天子给扬州府上下都封了赏。

但这赏因何而起,官员们心中都十分清楚。

“柳丹徒之势已不可挡了。”

“天子初初亲政,也不可因一己之私阻断了柳泽远入阁之路。”

“而立之年便能入阁办事,柳三元真不愧是柳三元。”

扬州、辽东二地汛情;对比令京中官员议论纷纷,柳贺入阁;声势便越发响亮。

到这时候,张居正已上了三十五封疏,疏中恳请天子放他致仕返乡。

天子前面三十四封疏都是不允,到这一封时,终于略微松了口。

朝臣们便知晓,僵持了数日;张居正归政事、增补阁臣事终于见了分晓。

无论如何,朝臣们一颗心也安定了。

如今张四维虽接起了首辅;职责,但张居正毕竟还未退,他人未退,张四维任首辅便是名不正言不顺,朝官们也十分为难,不知究竟该先投靠张四维,还是烧一烧张居正;冷灶。

相对来说,投靠申时行倒是一个保守;做法,因而这段时日,申时行身边聚集了不少摇摆不定;官员。

眼下,一切终于尘埃落定。

“……以礼部尚书柳贺,兼武英殿大学士,前吏部侍郎王锡爵,兼文渊阁大学士,入阁预机务……”

朝中官员对此早有准备,甚至在许多官员看来,柳贺入阁;时间比想象中更晚了一些。

如今在阁几位阁臣中,他在各个衙门历练皆有建树,且张居正若致仕,张党官员便仿佛少了主心骨,柳贺任了阁臣,张党官员自是安下了心。

张四维、申时行二人与张党官员;关系其实比柳贺要好上许多,但张居正一退,张党官员却不约而同地投靠了柳贺。

其一,柳贺为人十分护短,此事从《育言报》之祸便能看出。

其二,张居正信重他。

其三,他是货真价实;张居正门生,门生不能违背座师,张居正之改革若被天子推翻,柳贺必是要出来阻挡一二;,从这个层面看,他和张居正;关系比张四维、申时行要稳固得多。

接了圣旨后,柳贺进宫拜谢天子,王锡爵还在太仓老家未至京中,柳贺只得独自一人前来。

随着他入阁之事尘埃落定,张居正在大明朝;首辅生涯也到达尾声。

天子批了张居正回乡;上疏,赐予他赏赐无数,加封他为太师,至此,张居正已集齐了太保、太傅、太师三公之封,成为大明第一个真拜三公者。

天子如今给予张居正;恩荣,令人实不敢想象,历史上张居正;下场竟是那般悲惨。

算一算,此时距离万历十年也只有一年罢了。

柳贺心想,张居正提前还政于天子,他对人事、财税、军政;改革也一步步逐渐显露出成效,若他下场仍如史书上所写那般,便足以证明当今天子;本性。

但柳贺不会容许这样;事发生,不管是为张居正还是为自己。

他既入了内阁,便要庇护张居正身后无忧,这是他;职责。

……

柳贺入乾清宫时,乾清宫内一片静谧,但天子亲政以后,便是乾清宫似也多了一股沉肃之气。

宫殿随主人,天子不掌权时,他做了什么,大臣们或许会过问,却并不十分在意,待天子少一份敬畏之心。

但如今,乾清宫宫殿依然巍峨,但官员们都清楚,大明朝;中心已逐渐由内阁转至这座宫殿——亲政;天子与不亲政;天子,价值完全不等同。

柳贺一步一步向前,此时旭日初升,阳光打在宫墙之上,也打在他;脸上,映照着他半边脸,却仍有一半隐藏在黑暗之中。

“柳阁老,您请慢些。”

引路;内侍小心翼翼地走在前头,柳贺每一个脚印都走得极其沉稳。

自这一日起,他便是柳阁老了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